在当今的智能驾驶和环境感知领域,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都能输出点云数据,它们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那么,毫米波雷达能否替代激光雷达呢?让我们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。
点云并非激光雷达所独有,任何用一堆点来表示探测到的数据都可以形成点云。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在工作原理上存在显著差异。
毫米波雷达通过发射毫米波(波长 1 - 10 毫米),利用电磁波反射特性探测目标,并借助多普勒效应获取速度信息,其点云由反射信号的空间位置计算生成。由于波长特性,毫米波雷达对一些非金属的软物体(如塑料布)容易穿透过去而没有回波,从而导致漏检。而且,毫米波雷达单独一帧的每个点因多普勒效应是有速度的。
激光雷达(LiDAR)发射激光束(波长通常在 600 - 1600 纳米,比毫米波短得多),通过测量光束往返时间(TOF)计算距离,点云由激光点的三维坐标构成。光作为一种电磁波,波长超短、频率超高,非常 “硬”,碰到物体都会反弹,但这也使得激光雷达容易被干扰,在雨雾天气中,空气中的小水滴和沙尘会让激光反弹回去,影响探测效果。并且激光雷达单帧点云的每个点只有距离没有速度,因为其靠激光反射时间测距,激光波长太短无法利用多普勒效应。
- 点云密度与分辨率
- 毫米波雷达:点云密度低,通常每帧只有几十到几百个点(取决于雷达通道数),横向 / 纵向分辨率较差,远处目标易出现 “点云稀疏” 甚至丢失,难以区分细节。例如,128 通道毫米波雷达对 100 米外的车辆,可能仅生成 5 - 10 个点。
- 激光雷达:点云密度高,高分辨率 LiDAR(如 192 线)每帧可生成数百万个点,能清晰刻画目标轮廓。例如,192 线 LiDAR 对 100 米外的车辆,可生成数百个点,足以还原其形状。
- 空间精度
- 毫米波雷达:距离精度较低,通常在 1 米左右(远距离误差更大),角度分辨率差(一般几度到十几度),近距离易出现 “点云重叠”。
- 激光雷达:距离精度可达厘米级(如 ±2cm),角度分辨率可至 0.1 度以下,能区分相邻目标。
- 环境适应性
- 毫米波雷达:抗干扰能力强,不受雨、雪、雾、强光(如逆光)影响,夜间性能稳定,但对非金属目标(如塑料、布料)反射较弱,可能漏检。
- 激光雷达:雨、雪、雾会散射激光,导致点云噪声增加,远距离探测能力下降,强光(如正午阳光)可能干扰接收端,造成部分点云丢失,但对大多数物体(包括非金属)反射稳定,漏检率低。
- 点云属性
- 毫米波雷达:点云除了三维坐标(x, y, z),还包含速度信息(通过多普勒效应直接测量,精度高),无颜色、反射强度等细节信息,反射强度仅能粗略区分金属 / 非金属。
- 激光雷达:点云包含三维坐标、反射强度(可用于区分路面、车辆、行人等不同材质),部分 LiDAR(如多线彩色 LiDAR)可输出颜色信息(结合),速度信息需通过多帧点云计算(如光流法),精度低于毫米波雷达。
- 数据量与成本
- 毫米波雷达:点云数据量小(每帧 KB 级),对算力要求低,成本低(车规级雷达约几十到几百美元),适合大规模量产。
- 激光雷达:点云数据量大(每帧 MB 级,192 线 LiDAR 每小时可产生数十 GB 数据),需高性能处理器处理,成本高(车规级高分辨率 LiDAR 曾达数万美元,目前降至几千美元,但仍高于毫米波雷达)。
- 成本差异:毫米波雷达成本仅为激光雷达的 1/10 - 1/5,主要是因为激光雷达需要精密光学部件(如 905/1550nm 、旋转镜组),4D 毫米波雷达虽比传统毫米波贵,但仍显著低于激光雷达。
- 探测性能:在远距探测(>300 米)方面,毫米波雷达占优,尤其适用于高速公路场景;而激光雷达在三维建模(如识别路缘石、小物体)上更精准,分辨率可达毫米级。
- 算力需求:激光雷达产生的点云数据需 GPU/NPU 进行实时处理,算力消耗大(典型需求 > 20TOPS);毫米波雷达输出可直接用于决策,适合算力受限的入门级智驾系统。
毫米波雷达适合对环境鲁棒性要求高、需快速获取速度信息的场景,如自适应巡航(ACC)测量前车距离和速度,自动紧急制动(AEB)在恶劣天气下检测前方障碍物。
激光雷达适合需要高精度三维建模、目标识别的场景,如自动驾驶高清地图构建还原道路细节(车道线、护栏),城市级三维扫描生成精细的建筑、地形模型。
首先,毫米波雷达绝不可能取代激光雷达,其精度太差。在毫米波雷达看来,站立不动的路人和路上的锥形桶难以区分。这里强调站立不动是因为毫米波可以用多普勒效应检测点的速度,走路的人和锥形桶还是可以区分开的。
其次,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介质的波长。它们的介质本质都是电磁波(光也是电磁波),区别是波长。毫米波的波长长,波包软,射程远,穿透性强,但精度不高;激光雷达的波长短,波包硬,射程有限,反射性强,精度高。至于未来是否会出现介于它们之间的介质,还有待基础研究的突破。
综上所述,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各有优劣,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它们更可能是相互补充,而不是一方取代另一方。